“智造”成各地工业增长新引擎
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焊接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使加工效率提高1倍、工厂整体产能提升4倍以上……在徐工集团塔式起重机智能生产车间,多位工作人员均感慨着“智造”带来的改变。
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间已实现了关键数控设备及大型加工中心全部联网,对生产现场进行网络化监控和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制造人员、产品质量等信息,让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数字化、可追溯。有统计显示,徐工智能化车间里机器人、数控中心等设备占比达到80%,生产过程基本实现自动化管控。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需求短期内也难有提升,作为行业龙头,徐工必须挖掘并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包括以智能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塔式起重机智能生产车间项目也已入选“2015年江苏省第一批示范智能车间项目”。
在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均“领跑全国”的苏南,“智造”之举随处可见。据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孙洪介绍,已有16家苏州企业获得“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称号,这些企业共投资约20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车间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约900台。
记者了解到,在已经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江苏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薄弱环节,明确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在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均要实现实质性突破。
同样是制造大省,广东印发《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山东版”规划提出,壮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上攻克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工业增长新引擎”。
生产流程、发展方式得以“再造”
随着智能制造在各省市陆续“落地开花”,给企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首先就是生产流程的“再造”。
在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第五代鞋楦生产车间,“机器换人减员增效”的标语贴在很显眼的位置,车间里只有两名工人在操作电脑。集团副总裁周津淼说,原来手工制作时,每名技术工人每天最多生产2个鞋楦;机器换人以来,两名技术工人通过电脑制作每天可以生产数十个鞋楦,效率大幅提高。
在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戴敬民带记者参观了工人如何通过电脑来控制操作流程,还展示了机器上为进一步自动化改造而预留的数据接口。而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张乃千确信,智能制造将帮助企业“再造”生产流程,尤其是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提质增效的一条“必经之路”。
业内人士还提出,生产流程的改变只是“表象”,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中国制造传统发展模式的“再造”才具有更大意义。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价值不仅是改造传统产业,而是利用互联网改造目前的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新型的高生产率、高附加值产业,为此就要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卡洛泽科技公司创始人王瑾是一名80后创业者,其产品曾斩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他带着记者参观公司时感慨地说,“中国智造”不仅指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要让发展方式“更加智慧”,譬如更强调“用户至上”的思维,由此衍生出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最终让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被重塑,从而让产品更加贴近用户、贴近市场。
无论是生产流程还是发展方式的“再造”,既然有改变总会带来新的希望。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制造业难、做实业苦”的感叹,但同样是这些企业家,未曾放弃打造“百年老店”的情怀。他们说制造业“爬坡过坎”过程艰难,《中国制造2025》是个好的契机,希望通过智能制造寻求新的机遇。
借鉴“德国模式”涵养制造文明
当被问及对“中国智造”的建议,众多受访者都提出,德国模式值得借鉴。一个鲜明的事实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然而,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德资中小制造“百年老店”,在中国市场却一路上行,效益良好。
记者在有“中国德资高地”之称的太仓市采访时发现,德资制造企业均提到社会氛围、政府引导机制的重要性。
“虽然德国的服务业近几年越来越热门,但制造业还是最受欢迎的。”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迈克·弗兰克说,多年以来,德国政府不仅集中优惠措施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还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
迈克?弗兰克说,德国政府还特别注重引导制造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的方向发展。行业协会等在制定各类企业排行榜时,不像中国评定百强企业,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判,排名靠前以及获奖者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
克恩 里伯斯公司是进驻太仓的第一家德资企业。其中国业务集团总经理张臻伟感慨地说,中国企业家最需要向德国企业家学习的是“坚守主业”。他看到身边太多人忍不住“赚快钱”的冲动,分出大量资金和精力进入房地产等领域。
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开创氮化镓应用新局面,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第三代,但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常常不“开心”。“我回国创业8年,亲戚朋友经常问我挣了多少钱。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挣得多才算是成功。”张乃千认为,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但很多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房地产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中国智造”的顺利推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在他看来,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