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应用范围:对于不同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尾气采取相应的工艺组合,能将二氧化碳含量只有60%以上的工业CO2废气回收提纯到国家工业级、食品级气体标准的二氧化碳,其经济价值亦相当可观。
本装置也适应用于酒厂、酒精厂、化肥厂、石灰窑厂、沼气尾气及一些化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尾气,同时也适用于二氧化碳井口气的回收利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用于焊接、食品、香烟、医疗、油田等行业外,更多的使用是把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来转化利用。
处理能力:
300-25000m3/小时
工艺技术方案
本回收装置由冷却缓冲、过滤、压缩、干燥、预冷、制冷、贮存等单元组成,用于回收尾气等厂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二氧化碳,并将其纯化以供使用。
1)冷却缓冲稳压过程
高温二氧化碳原料气体先经水冷后进缓冲罐稳定气体压力,同时也起到分离作用。然后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加压冷却从而进行脱水。
2)粉尘过滤
由于原料气里有少量粉尘,对后道工序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必须通过丝网过滤器过滤脱除粉尘,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3)压缩与冷却过程
来自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压缩机(带有中间冷却及末级冷却),二氧化碳经三段压缩冷却后,在压力2.5MPa,常温状态下去下游继续加工处理。
4)干燥与过滤
经净化后的二氧化碳进干燥器,二氧化碳从上部进入分子筛床,二氧化碳经分子筛床层吸附脱除其中的水分;干燥器为切换操作,即当一台处于8小时的吸附状态时,另一台则处于再生冷吹状态,再生气为低压残气,来自后续工段的低压常温残气经电加热器加热后,从再生床的下部通过分子筛床层,加热脱除分子筛中被吸附的水分杂质,经再生,以备再次转入到吸附状态。
5)冷却与精馏过程
经前述压缩净化处理的原料气进预冷却器的管内,在此原料气被管外来自残气总管的低压残气冷却之后在液化器中被管外蒸发的R717继续冷却冷凝,进二氧化碳精馏塔,在塔内利用精馏的方法脱除原料气流中的不凝气体等杂质,在再沸器得到液体二氧化碳产品,产品再经节流至1.7MPa,温度约-25℃去原装置产品贮罐,塔釜的热源为来自冷冻系统冷凝器上部抽取的气体,为塔顶回流冷凝器提供冷源的是节流后的液体氨,控制塔底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工业级为前提,未被冷凝的,含不凝气杂质的气体则从冷凝器顶排出,并经压力调节阀节流为低温残气去冷却器回收冷量。
6)产品贮存
来自再沸器塔釜的液体二氧化碳经液位调节阀减压至压力1.7MPa,温度约-25℃后去二氧化碳贮罐,由于来自再沸器的液体经节流后必然产生少量气体,这部分气体连同在贮存过程产生的蒸发汽体一并从罐顶上部的出口管排出,并经压力调节阀减压成低温残气去残气总管,在冷却器中回收冷量。
注:本装置也根据客户需要回收尾气中的有用气体,并能在分离的同时把产品液化,方便贮存和运输。
-----------------------------------------------------------------------------------------------------------------------------------------------------------------------
固体废物处理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处理。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新的焚烧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根据我们追踪的数据,2013年有近60家,日处理5.7万吨焚烧项目有土地条件,我们预计它将在2014 - 2015年每年。规模仍将增加6万吨,焚烧将成为固体废物分部门。近年来,随着当地集约化厨卫行业方式和发展规划和试点项目的推行,餐饮厨房治理试点城市数量已扩大到66个。从12年内发电项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 33个项目开放,项目总处理能力超过3万吨/日。这些项目仅占“十二五”期间58万吨的5.17万吨。大量的项目将陆续到来。这将为该行业的领先企业带来机遇。“楥桧潢潢潢╂╂?╅㈥獆獆╮╃╃╢╢㈥0D犭犭D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快速发展,效益显着。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显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将实现突破,基本建立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到2020年,节能将实现。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这方面,分析人士表示,最近几天节能环保部门经常发生变化,主要由于以下三大催化剂。首先,政策方面是有利和持续的;其次,PPP项目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环保作为PPP项目汇聚的领域之一,将大大加强上市公司业绩;第三,杭州逐渐走近,环保部门趁热。去年我们出去和一些中央企业一起出去。我们正在与一些中资公司合作开展海外项目。目前,我们已经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赵昊说,以环保为重点,中资企业赴海外投资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大型企业也希望与海外投资的环保公司合作。目前,国民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需不足的双重压力。然而,在目前空缺的资金状况和迫切需要去杠杆化和挤压泡沫的情况下,继续依靠大规模投资的经济增长并不适合。由于出口和投资动力有限,内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