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较长,并且具有超强能量存储能力;
免维护蓄电池,终生无需加水;
C10额定容量为180Ah;
20℃环境温度下设计寿命为12年,浮充寿命可达10年,10小时率放电容量仍能保持80% 根据Eurobat规定,该蓄电池属于长寿命胶体蓄电池;
板栅结构,铅钙合金;
极高的内部气体复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气体产生;
具有极低的自放电率,20℃环境温度下可存储两年,无需再充电;
回充电时间较短;具有深放电保护,符合:DIN 43 539 T5;
符合IATA DGR 第A67条款规定,对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无需做出限制;
环保型产品,可循环利用。
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北周改为硖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硖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硖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硖州,辖原四县,仍属山南东道。
五代时,硖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硖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四县。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硖”为“峡”。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
近代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八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中共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