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空光缆敷设要求
1)架空光缆在平地敷设光缆时,使用挂钩吊挂,山地或陡坡敷设光缆,
使用绑扎方式敷设光缆。光缆接头应选择易于维护的直线杆位置,预留光缆用
预留支架固定在电杆上。
2)架空杆路的光缆每隔3-5档杆要求作U型伸缩弯,大约每1公里预留15
米。
3)引上架空(墙壁)光缆用镀锌钢管保护,管口用防火泥堵塞。
4)架空光缆每隔4档杆左右及跨路、跨河、跨桥等特殊地段应悬挂的光缆
警示标志牌。
5)空吊线与电力线交叉处应增加三叉保护管保护,每端伸长不得小于1
米。
6)近公路边的电杆拉线应套包发光棒,长度为2米。
7)为防止吊线感应电流伤人,每处电杆拉线要求与吊线电气连接,各拉
线位应安装拉线式地线,要求吊线直接用衬环接续,在终端直接接地。
二、 管道光缆敷设要求
1)光缆敷设前管孔内穿放子孔,光缆选1孔同色子管始终穿放,空余所有
子管管口应加塞子保护。
2)按人工敷设方式考虑,为了减少光缆接头损耗,管道光缆应采用整盘
敷设,
3)为了减少布放时的牵引力,整盘光缆应由中间分别向两边布放,并在
每个人孔安排人员作中间辅助牵引。
4)光缆穿放的孔位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敷设管道光缆之前必须清刷管
孔。子孔在人手孔中的余长应露出管孔15cm左右。
5)手孔内子管与塑料纺织网管接口用PVC胶带缠扎,以避免泥沙渗入。
6)光缆在人(手)孔内安装,如果手孔内有托板,光缆在托板上固定,
如果没有托板则将光缆固定在膨胀螺栓,膨胀螺栓要求钩口向下。
7)光缆出管孔15cm以内不应作弯曲处理。
8)每个手孔内及机房光缆和ODF架上均采用塑料标志牌以示区别。
三、墙壁光缆敷设要求
1)除地下光缆引上部分外,严禁在墙壁上敷设铠装或油麻光缆。
2)跨越街坊或院内通道等,其缆线最低点距地面应不小于4.5米。
3)吊线程式采用7/2.2、7/2.6,支撑间距为8~10米,终端固定与第一只
中间支撑间距应不大于5米。
4)吊线在墙壁上水平或垂直敷设时,其终端固定、吊线中间支撑应符合
《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5)钉固螺丝必须在光缆的同一侧。光缆不宜以卡钩式沿墙敷设。不可避
免时,
6)应在光缆上加套子管予以保护。光缆沿室内楼层凸出墙面的吊线敷设
时,卡钩距离为1米。
四、局内光缆敷设要求
1)局内光缆在经由走线架、拐弯点(前、后)应予绑扎,垂直上升段应
分段(段长不大于1米)绑扎,上下走道或墙壁应每隔50cm用2~3圈绑扎,绑
扎部位应垫胶管,避免受到侧压力。
2)局内光缆不改变程式时,采用PVC阻燃胶带包扎作防火处理,进线孔洞
要求用防火泥堵塞。
3)ODF架端子板上应清楚注明各端子的局向和序号。
4)局内光缆预留盘圈绑扎固定在走线架或墙壁上,基站光缆可预留在基
站外的终端杆上。
5)局内光缆一般从局前手井经地下进线室引至光传输设备。局内光缆应
挂按相关规定制作的标识牌以便识别。
光纤总配线架使用条件:
环境温度:-5℃~+60℃
工作温度: -5℃~+40℃
相对湿度:≤85%(+30℃)
大气压力:70~106Kpa
连接器损耗: ≥0.5dB
回波损耗:FC/PC≥40dB, FC/UPC≥50dB, FC/APC≥60dB
适配器重复插拔寿命:≥1,000次
绝缘电阻:≥2000MΩ/500V
机箱高压防护接地与机箱间耐压:>3000V(DC)1分钟无击穿、无飞弧现象。
敞开式OMDF光纤总配线架(柜)采用镀锌处理冷轧钢板和表面喷涂的工艺,光纤分配盘采用掺杂阻烯材料的喷缩材质,轻便灵活,又结实耐用,具有光缆引入,固定和保护功能,光缆终端与尾纤熔接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配单元数量或法兰盘数量.
1. 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光进铜退、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快速推进,接入网建设已经迎来了以FTTx为主的光纤接入时代,大量接入光缆汇聚至OLT、传输、数据等不同机房,机房内的光缆成端数量不断增加,光跳纤的数量也日益增大,对光跳纤的管理及灵活调度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 但受传统ODF架自身跳纤管理能力、可扩展性的限制,主要造成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管理混乱
现有进局光缆分布在各个专业机房,且都设置有ODF光配线架,多数业务都需要2个以上专业机房跳纤才能实现,机房之间光缆用量较大,走线及跳纤混乱,无法实现统一管理,不便于调度和维护。
1.2 界限不清
传统的ODF架“小而全"的布局结构,模糊了建设和维护的界面,容易造成跳纤的反复缠绕,不利于灵活调度,不适合更大容量的建设。
1.3 层次不清
接入层光缆和中继层光缆成端在同一ODF架内,接入层光缆的频繁施工、维护不能保障中继层光缆安全性,存在隐患。
随着接入网光纤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上问题会日趋严重。为此,今后在机房规划建设中应考虑安装光纤总配线架(OMDF),用以汇聚海量的接入光缆,逐步解决维护、管理、安全等问题。
2.MODF简介及相关标准的建立
光缆总配线架( Opticalfiber Main Distribution frame,简称MODF,以下均简称OMDF )应用了MDF的全部使用及维护方式,具有直列和横列成端模块。直列侧连接外线光缆,横列侧连接光通信设备,可通过跳纤进行通信路由的分配连接,具备水平、垂直、前后走纤通道,便于大容量跳纤维护、管理及扩容,并可安装链路测试端口。
OMDF目前尚未有国家、行业标准,主要参照YD/T 778-2006《光纤配线架》、Q/CT 2354-2011《中国电信光总配线架技术要求》,以及国内外光纤配线架厂家的企业标准。
3. OMDF适用范围
OMDF适用于接入层中心局(OLT局)及类似的中心机房,用于接入设备光缆与外线城域网主干光缆的集中成端、连接调度及监控测量,同样适用于大中型传输机房,但要分别设置接入层MODF和中继层MODF。OMDF
4.OMDF分类与结构
OMDF主要分为熔配一体化型和熔配分离型两大类(架高度分为2600mm、2200mm、2000mm 三类)
4.1 熔配一体化型OMDF
熔配一体化型MODF:由连接外线光缆的直列侧和连接光通信设备的横列侧配线架组成。直列侧和横列侧可以是一体化机架或者是分离式机架。
机架主要由机架顶座、底座、骨架、门(需要时)、光缆固定开剥单元、接地、直列模块和跳纤收容单元、横列模块、水平走线槽及附件等组成。
以下按照一体化机架和分离式机架分别介绍:
4.1 .1 一体化机架
一体化机架的直列架与横列架为背靠背架构,双面操作,并架结构较为固定、单一。直列机架由若干个成端盘组成1个单元,采用12芯熔配一体化托盘组件。横列机架可采用12芯熔配一体化托盘或72芯跳纤框组件。
4.1.2分离式机架
分离式机架由光缆熔纤终端架与设备侧配线架组成,两者为两个独立的光纤配线架,组合较为灵活,可以实现全正面并架结构或背靠背并架结构。直列机架由若干个成端盘组成1个单元,采用12芯熔配一体化托盘组件,横列机架可采用72芯跳纤框或12芯熔配一体化托盘组件。
分离式机架双面并架方案(两架正面和背靠背并架组合),
4.3两架正面和背靠背并架组合
分离式机架的光纤总配线架组合较为灵活,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机房容量也可以组成多架全正面或背靠背跳纤场。
4.2 熔配分离型
熔配分离型OMDF:由熔纤架和配纤架组成,二者配合使用。
熔纤架是将所有光缆引入接地,并与尾纤接续功能集中在同一子架中的机架。机架由光缆固定、开剥、捆扎、接地等组成,两侧为熔接盘熔接区。
熔配分离型OMDF熔纤架
配纤架是将所有成端功能集中在同一子架且实现光传输路由调度功能的机架。机架由外线成端区、内线成端区、尾缆固定区、跳纤区组成,各区相互独立。外线及内线均采用可翻转的跳纤单元框。
熔配分离型OMDF的并架方案主要以全单面操作为主,具体组合方案详见以下
架熔纤架与4架分离式OMDF架的横列配纤架
以上是目前主流厂家生产的OMDF的组合、并架方案。双面架的外线侧与设备侧界面分工较为清晰,但需要双面操作;全正面架可以背靠背安装或对墙安装,操作方便。在工程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管理模式、操作习惯以及外线侧和设备侧的容量需求选择合适的机架和并架方案,建成一个扩容性好、跳纤管理清晰、使用灵活的大容量跳纤场。
5. OMDF应用
5.1 OMDF安装场景
OMDF的安装应尽量靠近OLT或其它设备机房,同时考虑出局管道、楼内竖井、槽道等物理通道的路由、容量等因素,可分为同层设置(或同机房)和不同层设置,具体设置可参照以下优先顺序选择:
1.在现有电缆总配线室空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优先选用电缆测量室设置OMDF;
2.在现有电缆总配线室空间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OMDF设备尽量与OLT设备同机房;
3.在现有OLT或传输机房空间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同层设置或不同层设置独立的OMDF机房。
5.2 OMDF安装对机房的要求
OMDF机房尽量选择一个长度足够的机房,使得OMDF尽量处于一列摆放,形成一个跳纤场。如果分成两列摆放,列间跳纤只能走机房顶部走线架,不利于维护。
OMDF与其他设备同机房设置时,机房面积应根据机房的终期容量,综合考虑OMDF、OLT、专线接入设备及电源等设备需求空间和预留空间;不同机房设置时,只需考虑OMDF所需空间和预留空间,同时要考虑在线测试设备的安装位置预留。OMDF
5.3 OMDF与设备之间连接建议
OMDF与设备之间连接时,建议选用尾缆。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选用双头或单头(在OMDF设备侧熔接盘熔接)的尾缆。
注:同机房或同层设置时,OMDF与设备之间的尾缆长度较好控制,建议选用双头尾纤连接或尾纤连接;不同层设置时,OMDF与设备之间的尾缆长度测量难度较大,建OMDF头尾缆或选用厂家定制的单头带尾纤的室内光缆连接,在OMDF架的设备侧选用12芯的熔配一体化托盘。OMDF
6. 结束语
随着OMDF的推广和使用,逐步会解决现有机房光缆管理混乱、扩容难、维护难等问题。但是每一种新产品的引入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这就促使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与现有网络的融合演进和长期的部署方案,以满足未来用户的大量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YD/T 778-2006《光纤配线架》
Q/CT 2354-2011《中国电信光总配线架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