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LNG)是否将导致亚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倒车?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LNG是一种不灵活的、点对点的天然气输送技术。相比之下,天然气管道则是一种灵活的网络输送技术。未来,随着亚洲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需要投资数万亿美元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其中,约一半以上的需求来自于能源领域。在此过程中,保证这些投资物有所值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LNG是否是一种值得投资的技术仍然值得商榷,该领域最新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依据和线索。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正在建设中的三个LNG工厂受困于不断增长的成本、对大堡礁的破坏、及其拥有者低效的管理。
LNG技术需要通过专门设计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运输船来输送高度压缩的天然气。LNG的接收港口也必须配有同样昂贵的、单一用途的设备来解压这些气体,使其能够进入当地的天然气管道。
然而,亚洲最需要的能源市场应该具有流动性、灵活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若依赖LNG则可能形成一个高成本以及僵化的市场,甚至给能源安全带来风险。灵活的能源市场使得低碳的能源技术得以发展。换句话说,LNG可能使得能源市场向错误的方向倾斜。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开始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天然气,LNG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市场。由于两地间相隔遥远并缺少相应的替代技术,LNG的海运成为了当时最合理的运输方式。但是,对于现在的亚洲来说(此处仅指中国、日本、韩国、东盟、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管道系统的优点可能更为突出。北美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整个北美大陆上纵横交错的天然气管道是非常规天然气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美国天然气供应的安全。
管道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传输除了天然气之外的其它物质。例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管道同时传输生物燃料和天然气;在美国和欧洲,天然气管道还被用于传输氢气和废弃的碳。
LNG的另一个缺点是温室气体排放。LNG压缩和解压过程都会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果给这些排放加上碳价格,市场上的LNG成本将上升。这可能导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LNG设施因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而过早贬值。
作为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Grenatec提出应构建一个从澳大利亚一直延伸至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泛亚洲天然气网络。该网络可以作为更大范围能源网络的早期核心设施,今后则可进一步囊括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这些输电线路和天然气管道可以为服务20亿消费群体的能源市场提供坚实的物理基础。
国际能源署(IEA)在最近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互联天然气管道网络的不足,阻碍了亚洲形成更为一体化的天然气市场。另一个因素是LNG进口价格与与另一个能源商品(石油)挂钩,阻碍了亚洲形成一个纯粹的天然气价格。最后,IEA表示缺少像美国那样将传输设施(如管道)与资源开采(如气田)相分离的市场结构,同样阻碍了亚洲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性和创新性。
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开始展示出其领导力。中国和俄罗斯最新签订的30年天然气供应合约,在某种程度上为亚洲的天然气价格与油价脱钩提供了借鉴。它还为运往中国的LNG价格与管道天然气价格的比较提供了参考。
澳大利亚昆士兰到东北亚地区的距离大约为1.1万公里,该地区正在建设中的LNG设施的评估价格大约是280,000美元每公里每立方米每年(US$/bcm-yr/km)。俄罗斯和中国在其天然气协议中表示,将在中俄之间共同投资550亿美元,建设一条长为4000公里的管道,其评估价格大约是215,000US$/bcm-yr/km。
该价格与Grenatec对全球已有天然气管道工程的研究十分吻合。Grenatec的评估中显示,已有和规划中的陆上管道的价格大约是150,000 US$/bcm-yr/km,海上管道的价格则大约是250,000 US$/bcm-yr/km。中俄天然气管道的价格位于这两者之间但略高于中值,原因可能是东西伯利亚地区遥远和恶劣的地形和施工条件。
中国已经开始将天然气管道运输和天然气生产业务进行分离。该举措将保证更为可靠的天然气运输服务,从而鼓励新的天然气供应商在开采和生产方面进行更大的投资。
最后,环境和安全问题也应该被计入LNG和管道天然气两者相对经济性的评估之中。澳大利亚昆士兰的LNG项目已经因为对近海大堡礁的破坏而备受争议。
在美国,公民社会团体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也催生了对人口密集地区LNG站的反对声。中国深圳大鹏LNG项目也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反对。
鉴于气候变化的严峻程度,对新能源设施长期效率的考量必须更为完整。对不同方案的深入评估才能提供真正物有所值的投资决策。
管道网,能够像因特网那样以“网络”形式运行。灵活的网络使得天然气供应商可以将天然气输送至价格最高,天然气需求最为强烈的地方。如果建设得当,该管道网络可以在短期内传输天然气,在更长的时期内则可以传输氢能、生物能甚至废弃的碳。
此外,一个地区性的天然气管道可以为今后在同一建设走廊上铺设大容量输电线路和光纤电缆奠定基础。如果这些都能够顺利实现,亚洲将拥有一个由输电线路、天然气管道和光纤电缆所组成的能源和通信网络。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灵活、基于市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下,碳价格和市场竞争将十分自然地把能源供应和需求引向低排放的能源类型。
简言之,这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能源市场,而经济学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完成剩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