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到2017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光伏发电容量70GW,风电容量150GW,水电330GW,生物质发电11GW。这些目标展现了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转型方面的雄心壮志。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则描绘了另一幅宏大图景。今年4月,他在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表示,将来有一天,跨国的电力网络可能将撒哈拉沙漠或戈壁滩上的太阳能,或者北极圈丰富的风能传输至遥远的中国电力用户。他向人们展示了通过广阔的全国互联电网,可以将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输送至千家万户的可能性。
以上两幅能源发展的愿景给我们展示了亚洲(甚至全世界)可以重新构建其能源未来,同时实现最小化毁灭性的气候变化。
正如刘振亚所说:解决的办法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构建一个不受煤炭和地理约束的电网。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以最小损失将遥远的中国西部地区的水电、光伏、风电以及煤电输送至东部沿海大城市的未来能源景象。
目前,中国走在了智能电网发展的前列,正大力投资于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和部署。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已经建设了8200公里特高压输电线路。并且还有很多规划中的特高压项目等待上马。
中国还在将领先的特高压技术出口至巴西等国家,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很可能是下一批从中国进口该项技术的国家。未来数十年内,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低碳能源和智能电网,将为经济增长以及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一个很好的长期解决方案。
刘振亚在其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称,北极圈的风电可通过远距离输电线输送至中国,还包括地热、生物质发电等。
在Grenatec之前的研究中,也已经描绘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之间可以通过泛亚洲能源网络实现互联。如果能够建设足够的能源传输容量,俄罗斯可以成为另一个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生产国,并与泛亚洲能源网络实现对接。然而,俄罗斯寒冷的冬天,辽阔的面积以及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
即便如此,最近俄罗斯和中国达成的建设天然气管道的协议(从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向中国黑龙江省输送天然气),为两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原因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拥有巨大的未开发的水电、地热和风电资源潜力。
德国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提出了Gobitec的设想,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蒙古和俄罗斯的风电资源输送至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
与此同时,日本的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也提出了通过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将俄罗斯东部和中国沿海地区互联,从而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水电输送至中国。APERC甚至提议通过横跨中国东海的输电线路,将俄罗斯的可再生能源(以水电为主)输送至日本。
APERC在其研究中发现,由于各自不同的电力需求模式,俄罗斯、中国、日本非常适合此类能源交易。俄罗斯的电力需求高峰发生在有着巨大供暖需求的冬天,中国沿海大城市、韩国以及日本的电力需求高峰则发生在有着空调制冷需求大增的夏天。为此,APERC认为电网间的互联能够充分利用该四国之间不同的电力需求模式,最大化利用各国的电力生产潜力,提高能源效率。
所有以上研究都展现了同一个愿景:未来的电力和能源应实现跨国互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能源网络设施可以在全球各大洲之间实现互联,为低碳能源生产商、传输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机会,给全球带来前所未有的能源效率。实现这一切所需要的则是互联的能源传输设施,而其中的某些部分已经开始成型。
东盟已经开始将各国的电力网络和天然气管道进行互联,它可以作为亚太地区实现能源网络互联的核心。未来数十年内,它可以一直向北延伸至中国、日本和韩国,向南则与澳大利亚相连。今后,与俄罗斯的深度互联也可能实现。
最终的结果将是一个区域性的能源互联网络。这是一个宏大的,具有吸引力的未来,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而要实现这一结果,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