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名称:北京宏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海强(先生)
联系手机:
固定电话:
企业邮箱:1802634790@qq.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一街23号
邮编:100000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电子快手网上看到的,谢谢!
汤浅蓄电池NP38-12报价【特价】包邮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太阳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跌宕起伏,原先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对环保也越加重视,太阳能光伏企业看到发展的曙光,但是后来的光伏企业开足马力发展产能,导致供大于求,严重产能过剩,致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太阳能电池市场激烈的的价格竞争日益激化,再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双反调查风波等负面因素影响,整个太阳能电池行业陷入重重危机当中。
经过了去年一年的动荡之后,尽管去年多重因素影响导致欧美日多家企业接连破产倒闭,不过否极泰来,今年的光伏太阳能电池终于有望迎来利好方面发展趋势,随着近来新能源板块太阳能光伏行业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同时行业上市公司表现良好,业内普遍看好未来行业的市场走势,认为今年光伏太阳能电池行业将借助政府的政策助力将进一步扩张市场。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光伏太阳能电池行业中,只有更加可靠、太阳能转换效率更高,并且兼具成本优势的太阳能电池产品才能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便是其中之一,如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传统非晶硅电池的转换水平,并且薄膜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将节省50%的成本,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光伏太阳能电池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将为整个光伏太阳能电池行业带来强大冲击。
未来市场发展中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就目前来讲,成本是光伏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制约因素,而薄膜太阳能电池恰好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因此未来市场薄膜太阳能能电池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我国企业只有加强相应的研发工作,尽快推进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进程,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有人帮我打理公司,我更愿退回实验室做一个单纯的科学家。”去年11月,王传福在深圳向全国50多家媒体宣读“万言书”时,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很多人以为这是他在媒体前的谦辞,可在比亚迪内部员工看来,王传福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位技术型的掌舵者,他宁愿把个人时间交于比亚迪的50多个事业部,却很少在媒体的闪光灯下聚焦一下午的时间。
对于经历了去年高管离职、员工动荡的王传福来说,他希望自己的这一愿望能在2012年实现。
反思变革
王传福的改变,从与媒体的相处模式中即能窥见一斑。
作为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标志,比亚迪于去年底开放了其位于惠州的比亚迪铁电池工厂。第一次,王传福不厌其烦地接受年轻媒体人的邀请与之合影,他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在一个特殊的时段为比亚迪唤回更多的人气。
2010年,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滑33.5%,收窄至25.23亿元;去年上半年更是下滑88.6%,仅有2.75亿元,去年下半年,伴随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的离职,业内质疑比亚迪的声音愈演愈烈。
对一年来饱受的质疑,王传福坦言:“一步一步走来,整个过程犯了很多错误。”也正因此,王传福将2011—2013年度视为比亚迪汽车(微博)销售公司的调整年,“用3年时间调整经销商,提升质量,对部分网络劝退、整合、兼并、未来的产品策略和商务政策都将更为灵活。”王传福认为,今年比亚迪的渠道在收缩后应该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利润源头
大家都看到了王传福的变化,但所有人更关心的其实是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何时回归。
这就牵涉到了王传福的创业根本——比亚迪从电池领域传承过来一套特有的低成本控制模式,王传福称其为“垂直整合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控制零部件的成本,使利润最大化。
“我们造除玻璃、轮胎和钢板之外汽车的所有东西。”王传福表示,不仅零部件如此,就连生产线上的生产设备也是自己制造,“比如汽车车间最庞大的设备——整车悬挂系统。”事实证明,尽管王传福的造车理念并不符合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理念,但至少从确立本土企业的制造优势而言,王传福科学家式的思维并没有错。
比亚迪汽车第十七事业部总经理张金涛称:“电动车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电机技术,其实在反向推动比亚迪在传统动力总成上的革新。”在这位发动机行业的元老看来,王传福确立的制造模式对当下的中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取得突破确有帮助。
正是在比亚迪最为困难的几个月中,比亚迪在传统内燃机动力技术上取得了三项突破: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缸内直喷。比亚迪似乎从未循规蹈矩地沿着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路数延伸。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将王传福的企业变革放大到全中国制造业的大背景下,“王传福和比亚迪的反思就超越了单个个人和单个企业的空间和高度。”
昨日,尽管大盘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但新能源汽车在利好政策即将出台的预期下,整体表现抗跌。其中,不少估值被低估的个股还出现逆市大涨。
截至昨日收盘,新能源汽车板块中,曙光股份强势涨停,收报7.62元。福田汽车上涨0.13%,收报7.81元。江淮汽车上扬0.25%,收报8.10元。上海汽车收报15.39元,微跌0.06%。
市场人士预计,在新能源政策支持下,预计2010年-2015年,中国年均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35.2万辆,2015年需求量将达97.7万辆,年均增长率216%。
平安证券分析师余兵认为,201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大部分公司实现业绩增长,板块业绩增幅为35%左右。自2010年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公布以来,板块最大涨幅曾达到58.19%,同期大盘涨幅为40.48%,行业领先大盘约18个百分点。行业板块在等待政策出台的过去一年中,前期涨幅已经悉数跌去。目前,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为32倍左右,行业板块中非理性热情已经消退,行业表现回归基本面。
锂电受益最丰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规划出台对汽车整车厂商的利好并非最大,甚至有不少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在推广初期,由于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很难拓展。因此,对整车厂商而言,能否把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做好做强,目前还很难确定。
对此,市场人士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获益的排序基本是电池、电机、电站等零部件和配套部门最优,整车厂商次之,上游的原材料领域再次之。因此,电池产业未来的机会最被市场看好。
"从技术(资源)、政策、业绩增长潜力3个标准来考察A股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上游锂资源类公司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某分析师认为"在新能源产业的宏伟大业中,动力电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方向,锂资源以及下游产业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周海鸥表示,强烈看好锂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昨日收盘,亿纬锂能收报17.27元,上涨1.17%;德赛电池收报25.80元,上涨1.18%。
短期机会较大
另外,《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确定将于9月6日在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发布。方正证券(601901)有色新材料行业高级分析师邓新荣认为,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动力电池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的战略规划,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都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池材料板块短期内股价上升的催化剂。
而在选股方面,余兵表示,看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成长性确定的个股。建议投资者可以根据新能源汽车板块中各公司中报业绩,来寻求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进行投资。
渤海证券分析师周喜认为,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动力锂电池"各子产业链。而整车制造方面,周喜认为,近3-5年内,新能源客车投资机会将优于新能源乘用车。但作为下游制造商,长期来看,整车市场投资价值不如上游资源以及核心零部件。
储能正在路上
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电力正在逐步改善传统的电网结构,为构建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电网提供能源。储能作为智能电网兼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产业,正引领持续的投资热潮。而作为其核心动力的储能电池技术,亟待破发。
我们或许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绿色生活:风电等绿色电力通过智能电网传输到工厂,为工厂生产持续供电。当您出门的时候,再开上一辆由绿色电力供电的电动汽车。当您在家的时候,由绿色能源为您提供生活电力。
这是一个梦,但并不遥远。因为,作为这一系统关键环节之一的储能产业,正在路上,疾步向前。
储能领域投资持续升温
2011年第一季度,储能成为美国一季度清洁技术投资的第二大热点方向。该领域的投资总额较去年同期猛增671%,投资增长额达262.4百万美元,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投资方向。
在中国市场,国内相继有普能、融科、中兴派能等新兴储能企业介入储能相关技术领域,并在储能技术国产化自主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有英利、中环光伏、金风等越来越多的传统新能源企业进入储能各个技术领域;更有中广核、华电、神华、国电等能源巨头开始进行储能的技术方向考察;另外,ABB、GE、施耐德等海外资本也已经进入或正在寻求时机进入中国储能市场。
同时,对于储能的投资,自2010年以来,各路资本已经闻风而动。硅谷清洁技术风投大师维诺德?科斯拉(VinodKhosla),北极光创投、青云创投等诸多风险投资公司掀起了对储能的投资热潮。以至于比尔?盖茨都对储能产生了兴趣,于前段时间宣布投资液态栅极电池公司LiquidMetalBattery。
基于风电和光伏发电间歇性的特性,储能可消除发电波动,改善电力质量,打破风电和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和消纳的瓶颈。"市场对风电、光伏发电电能质量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兆瓦级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德丰杰投资副总裁彭涛表示。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毋庸置疑,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这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都指向了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而储能为何一直以来未能得到长足发展,最大的原因或许还在技术方面。普能公司创始人俞振华认为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主要是支撑技术不过关,无法告诉用户和政策制定者技术未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怎样的。"技术是支撑这个行业能往下走的关键点。"俞振华强调。
全球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镍系电池、锂系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等几类。
目前比较成熟的规模储能技术。第一要归属抽水储能技术,目前其技术成熟度比较高,其优点是规模大、寿命长、运行费用低,但是因其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条件限制而不能推广。再者就是钠硫电池,钠硫电池技术具有效率高、能量密度高的优点,目前,日本的NGK公司已经有200多兆瓦的商用销售。还有就是钒电池,已经在世界各地有了相关的项目示范经验。同时,飞轮储能、水平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锌溴电池、锌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钠氯电池、铁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头,但大多数电池技术都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或者是小试阶段,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进行示范运营的电池技术还太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储能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体系,研发难度较大。二是由于大多数储能技术面临经济性不可行之难题,阻断了其正常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储能政策支撑力度较弱
技术与政策和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当前,储能的应用市场不缺,单单我国三年之内就有可能形成上千亿美元的新能源储能市场。巨大的市场前景引发了储能领域的投资热潮,投资热推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而储能技术和政策支撑到底谁前谁后?各方却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只有储能技术发展到其经济性在市场可接受的范畴之后,再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撑其加速发展?有人认为应先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各方向储能技术的进步?也或许正是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各方面支撑政策一直未明。仅仅是在国家"863"、"973"等科研项目中对储能有所有体现。
而反观在储能领域起步较早的美国,以2009年为例:2009年上半年,美国政府拨款20亿美元用于支持包括大规模储能在内的电池技术研发;8月5日,拨款24亿美元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经费用于车用动力储能电池的开发;10月27日,在美国能源部制定的关于智能电网资助计划中,安排的储能技术项目超过了其他所有项目,达19个,资金支持力度也最大;11月,美国能源部又拨款2亿美元支持规模化储能技术的研发。
美国加州甚至专门出台了著名的储能支持法案:2514号法案。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建议:"应借鉴美国和日本对储能技术的经费支持政策,加大对有竞争力的经济性、安全性、市场性好的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而中国的储能产业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今年三月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一章第三节"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中明确指出: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这是"储能"二字在国家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中首次出现。
储能产业给电气设备带来新市场
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英电气)是国内最早专注于新能源发电和电能回收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索英电气董事长王仕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未来10年,储能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会催生出众多与储能相关的电气企业。"索英电气绝不会放弃储能和太阳能这个巨大的市场,尽管太阳能领域竞争激烈,众多企业也对储能产业提前布局。"王仕城说。
储能产业机会多
王仕城告诉记者,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存在着确定性的投资机会,不同储能技术在技术成熟度、应用领域、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主要的市场机会集中在抽水蓄能、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三个方面。
王仕城说,根据国家关于新能源产业的规划,预计到2020年,国家将累计投资3万亿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届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将达到15%。按照市场普遍预期,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达到1500GW,风电占比10%,即150GW。配套储能装置的功率按照风电装机容量的15%计算,约为22.5GW。如果储能装置单位千瓦造价按照4000元/kW计算,至2020年的10年间,储能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
据了解,国家电网近期确定的智能电网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了大量储能应用:发电领域如风光并网及储能项目,配电领域如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电和配电自动化等。
王仕城说,早在2009年9月,国家电网旗下的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与河北张家口就签订了协议,在张北、尚义县风电场建设国内首个风光储能示范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建设500MW风电场,100MW光伏发电站,110MW储能装置。他认为,随着国家示范项目地展开,大容量储能系统有望在未来几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而现在能够抢先布局的企业有望获得丰厚收益。